- 方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主要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经历了研究"起步期"与"发展期"两个阶段。学界重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主要构成要素展开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时点、时机、时间资源、时间管理、时间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研究视野过于局限、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忽视实践研究等。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拓宽研究方向、丰富研究内容和优化研究方法,以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研究。
2019年04期 v.38;No.13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喜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逐步生成了习近平人民中心观。习近平人民中心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习近平人民中心观的生成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秉承与发展是其生成的理论维度;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借鉴与提升是其生成的文化维度;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是其生成的历史维度;追求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理想,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其生成的现实维度。
2019年04期 v.38;No.136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柯;宋阳;綦玥;
高校辅导员工作话语长期以来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框架中被等同或包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新时代背景下,出于辅导员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理论自信和实践经验的持续彰显,以及一种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话语表达诉求,高校辅导员工作话语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框架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作出区分,并从环境适应、范式统合、内容建构、载体扩展等多个维度进行逐一考察,进而实现其自身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2019年04期 v.38;No.136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暖;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也即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即将走向百年,党在近百年的历史征程中有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做出了实现第二次转移的决定,即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党的第二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若干历史经验,研究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对当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党的工作水平,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04期 v.38;No.136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鹏;赵冰;
生命文化体现了不同个体和族群对于生命的看法和态度,具体可以分为"活着"、如何"活"和"活"着的目的及意义三个组成部分。空间营造是人在追求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同周边自然、社会环境相互博弈的过程与结果,它完整地反映了从事营造活动的族群所秉承的生命文化思想。客家人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族群,其生命文化具有典型的族群文化特点,而这些也在其空间营造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以赣州地区的客家民居和城市空间营造为研究对象,从其族群生活文化中的移民文化、山区文化和儒家文化三个典型性特点出发,深入分析族群生命文化对于空间营造的影响,研究他们作为一个外来族群如何在崇山峻岭的陌生环境中,实现生命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2019年04期 v.38;No.136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知一;
从历史建筑遗址、碑刻与历史文化逻辑及三峡地区明清时期宫观建筑特征出发,对川东地区道教次中心所在地重庆巫山县文峰观元天祖师殿和文昌殿的进行复原探索。其目的是通过复原历史建筑的真实面貌,说明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在历史上某一阶段的地域性特征与延续继承性,以解对历史建筑臆测之谬误。
2019年04期 v.38;No.136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光玉;李勤;程伟;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显现,传统的村镇发展模式已不再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村镇建设不合理带来的宜居问题越来越突出,村镇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通过对宜居村镇建设问题的剖析,探讨宜居村镇建设的需求及策略,结合山东省淄博市双杨镇建设探索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如何引导宜居村镇建设,从"生产、生活、生态"宜居视角下,提出了特色产业链条延伸、红色文化传承发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升级、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生态可持续化塑造、农旅资源整合开发等六大建设方法与新思路,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的宜居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2019年04期 v.38;No.136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艳;豆玲;白娜;
人才困境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优势,制约其可持续健康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厘清中小企业人才困境的产生机理。从陕西中小企业人才困境出发,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构建出了中小企业人才困境的产生机理模型,并通过实证调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从产生要素、产生机理、产生过程以及最终结果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小企业人才困境的产生,探讨了治理对策,以期完善中小企业人才困境的内涵与理论逻辑,为中小企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指导,治理中小企业人才困境。
2019年04期 v.38;No.136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鹏凌;吴文俊;万莹莹;万光辉;
抓住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并科学预测粮食产量,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选取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2000—2017年的粮食产量等数据,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安徽省主产区未来八年的粮食产量。结果表明:1.安徽省主产区粮食产量在过去18年总体增长,但农业的弱质性影响依然严重;2.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按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技术要素、资源投入要素、市场要素;3.通过预测粮食产量未来八年呈增长趋势,但边际产量递减。因此,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弱质性,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适度规模形成。
2019年04期 v.38;No.136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耿刘利;黎娜;王琦;陶雨萍;
以六安金寨县为例对安徽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金寨县社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二三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较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明显。金寨县产业发展具有区域和环境资源独特、文旅资源丰富、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农村产业融合程度相对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水平有待提升、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促进六安金寨县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应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融合红利共享,大力发展金寨特色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型纵向融合,拓展产业功能,推动产业横向深度融合。
2019年04期 v.38;No.136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孙亮洁;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建构了以"爱、法权和团结"为内容的三种承认形式,与之相对应也建构了"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三种蔑视形式,承认与蔑视分别从正反面影响个体自信、自尊和自豪感的实现,对承认的追求和对蔑视的反抗构成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道德原因。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存在着情感关怀、法治保障、社会尊重与政治参与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化解,完善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2019年04期 v.38;No.13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