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保锋;闻婧;
徽州传统民居中所遗留明清时期的门罩形制以造型朴素的门楣式、装饰舒展的垂花式和结构复杂的牌坊式为主要代表,以砖石雕刻为主要装饰载体,加之考究的尺度和精美的图式,展现了徽州传统民居独特的装饰风格。门罩的装饰在艺术呈现与审美内蕴方面彰显着题材寓意吉祥、形象淳厚儒雅、视觉饱满丰厚、工艺精巧繁缛、审美积淀朴厚等艺术特征,门罩装饰图式所承载徽州人的精神生活、民俗文化和民俗内涵是中国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审美文化的重要部分,蕴含着厚重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2019年02期 v.38;No.134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赖振敏;
乡土建筑是地处乡村,延用所在地传统建筑风格、工艺、材料,与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相关建筑遗迹。对乡土建筑的断代、遗产价值、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保护利用进行阐述,指出乡土建筑的断代需要文字资料与建筑实物相结合。乡土建筑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实物见证,蕴含着丰富而精美的艺术价值,其选址和布局体现科学价值,是优秀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乡土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量消失或保存现状堪忧、保护路径差、村民在乡土建筑的保护利用中参与度低、利用上存在过度旅游和过度商业化倾向。保护乡土建筑要整体全面、动态有机、分级分类、有村民参与。研究提出应从作为居住功能进行使用、充分挖掘文物类乡土建筑的文化价值、保障当地居民在乡土建筑利用中受益等方面利用乡土建筑。
2019年02期 v.38;No.134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田倩茹;
明成化末年,班匠以银代役政策的实施,使工匠与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懈,生产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整体进步。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工商业者的地位有了一定提升,动摇了一直处于顶端的士大夫阶层地位,加之仕途的不顺,文人士夫纷纷从义利之辨中走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造物活动中。由此,士、匠两群体开始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士匠互动的背景、起因、变化与发展等进行叙述,并对工匠精神进行兼述,从而得出士匠结合之下的明代江南地区造物活动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结论。
2019年02期 v.38;No.134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卿志琼;
情绪的存在是人类有限理性的证据。从神经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人类决策的情绪和情感机制,说明人类如何运用情绪来解决心智资源的稀缺性。情绪是人类拓展有限理性的一种重要机制。情绪介入决策的机制包括情绪的信息优先加工机制、情绪的信息简化机制、情绪的决策参照机制。情绪通过影响或决定决策者的偏好、注意而影响信息加工;情绪通过"放大"或"缩小"某一信息在决策中的权重而影响决策;"情绪捷径"避开信息深加工而引发决策行动。以情绪作为线索与参照,运用启发式决策模式而实现决策优化等。
2019年02期 v.38;No.134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亚恒;陈金华;
随着智慧旅游的提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旅游形式逐渐从传统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在线旅游形式转变,旅游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用户规模日益壮大。本研究在考虑内外因素的基础上,整合技术接受模型,以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信任和满意度为主要因素,构建旅游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结构模型。研究发现:(1)用户对旅游APP感知有用性、信任和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2)用户对旅游APP的满意度在感知有用性和持续使用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信任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主观规范对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和信任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对满意度和信任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果,文章对旅游APP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9年02期 v.38;No.134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鹏凌;吴文俊;万莹莹;王玉婧;
把握好农业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40个县(市、城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安徽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差异较小且组间差异不明显;组内差异是安徽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差异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的建议。
2019年02期 v.38;No.134 42-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鹏;周恩毅;刘启雷;张洪英;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不仅是政府科技激励政策的主要方向,更是有效推动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关键驱动,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前沿性创新成果研发和应用的主"阵地",居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位置,其科技创新成果的输出奠定了推动区域创新的进程,而对科研人员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则是依靠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构建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AHP法按照指标权重及各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度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排序。研究表明,成果认定、专利申请(批准)、成果转化收益、著作出版及论文发表四项指标对科研人员创新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子最大。
2019年02期 v.38;No.13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秦和;
作为新兴的社会组织,社工机构日益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社工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结合帕森斯提出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在构建社工机构能力建设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剖析R机构能力建设中的"资源筹措能力孱弱、战略规划缺失、内部关系协调性弱、组织文化建设与价值倡导不足"等问题;依托AGIL理论分析框架,基于R机构实际,设计机构能力建设策略:引入项目化运作方式、制定和执行机构战略规划、完善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实施机构形象塑造工程。
2019年02期 v.38;No.134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芳;
《苔藓》是加拿大诺贝尔获奖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意蕴深刻,意象丰富。从叙事心理学的视角切入,对小说所呈现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欺骗、差异冲突下的情感与理性三个层面的"错位"展开剖析,揭示文本深层女性面对感情与婚姻困境时,脆弱内心与弱势地位背后所隐藏的更为纷繁复杂的人物情感与心理。其中有女性的纠结困惑也有男性的矛盾挣扎,还有人物在错位关系下对于爱的信念与坚守,由此凸显了女性隐忍坚守背后宽容与接受的情感与人生态度,以及自我救赎的努力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2019年02期 v.38;No.134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东若;
对于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的解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借助中国传统美学运思方式的视角,刘勰"原道"论美学内涵的探析或可打开新的通途。刘勰"原道"之"道"涵括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内涵又超越于此。"原道"之"道"是孕生于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独特理论范畴,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浑融一体、经验直观的悟察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刘勰"原道"美学观,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2019年02期 v.38;No.134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庆明;刘曦;
语法隐喻对科技英语名词化的翻译有着充分的理论解释力。以语法隐喻为理论依据,从语法隐喻中的发生或不发生级转移现象出发,结合翻译实例,对科技英语的动词名词化及形容词名词化的翻译技巧进行深入探讨,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化的翻译过程可分为发生级转移与不发生级转移两种,前者指将名词化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转换为小句,后者指保留名词形式或名词短语形成,所提出的翻译技巧是对科技英语名词化翻译研究的有益探索。
2019年02期 v.38;No.134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徐翔;
贾平凹近期的创作呈现出某种方志的特点,从《老生》到最新力作《山本》,秦岭作为关键的结构枢纽进入了贾平凹的方志书写中。小说中,秦岭这片奇幻的土地,存在于既定观念烛照不到的另一种时空下,有着最为混沌但又丰富的经验。对秦岭的书写,还原了这片土地在各种观念构型之外的"地方性";将秦岭的历史纳入到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中,展开了一种隐秘的关于"国家—地方"的历史叙事;同时,小说又超越了历史,探索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亘古不变的人性。
2019年02期 v.38;No.134 84-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何玉立;黄静;
贾平凹小说中很少刻意突出暴力,但其新作《山本》却有相当篇幅的暴力书写,这些暴力书写构成了这本新作的显著特征,而作家自身则以一种冷静的叙述姿态自持。通过对书中的血腥打斗、武力刑罚和男权暴力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暴力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得出有关作家童年经验、人性本恶和作家自身寻求创新性的内推力。在此三方面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贾平凹暴力书写实际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历史的敬畏,而且还有作家对自身的不断创新求变的创作意图。
2019年02期 v.38;No.134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浩小艳;冯阳;
《经余集》是刘绍攽的诗歌代表作。通过分析《经余集》中的代表性诗篇,来探寻刘绍攽所传达的诗学审美思想。认为其诗作风格既笔触雄健,意象苍茫,又有着秦地慷慨激昂的刚健雄浑之美;既感念历史人物,有抒怀悲凉的壮美,更有反应诗人内心柔思体悟之优美,整体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格调。
2019年02期 v.38;No.134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