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 略论习近平的党史研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王瑞熙;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对党史的研究和学习,并立足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如何有效开展党史的研究和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的党史研究思想,也为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史研究工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自2008年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当前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围绕如何科学总结党所走过的历史、应当以何种正确态度对待党的历史、怎样有效的学习党的历史和善于运用党的历史为解决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提供指导等方面阐述了其党史研究思想。当前,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党史研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也是开展党史研究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6年03期 v.35;No.11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探析

    杨晓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可把握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意蕴,即在思想观念层面指明未来中国将向何处建设以及如何建设,具有"顶层设计"的理论张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各个方面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基础、动力保障、法律保障和政治保障,并在增强科学性的基础上推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推动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推动意识形态引领性建设等方面,为未来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指明方向。这种中国社会发展层面的价值指向,将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2016年03期 v.35;No.11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语境论析

    莫雪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社会巨变和转型时期,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导致反帝反封的双重诉求,近代文化传统趋向经世致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十月革命后掀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热潮,同时通过中国思想界一系列论战的学理论辩,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锻炼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上诸要素的总和,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内在语境。

    2016年03期 v.35;No.11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高校大学生党员“三个自信”状况研究

    孙坤明;李仙娥;肖小龙;马芳;

    调研显示,陕西高校大学生党员对"三个自信"的认同状况总体良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非常坚定,但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近期目标实现的信心有待加强;对"三个自信"教育创新的愿望十分强烈,个人主体性亟待调动和发掘;对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十分重视,认为其时代价值的彰显与坚定"三个自信"关系密切。陕西高校教师队伍的"三个自信"状况整体良好,但对我国近期发展目标实现和自身生活改善信心严重不足,不少高校教师对政治理论和思政课存在着偏见和误解,严重影响大学生党员坚定"三个自信"。

    2016年03期 v.35;No.117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推动

    田天亮;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推动了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中,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奠定经济基础,群众运动方式的运用提升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农村组织机构的建构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基本经验,对传统权威势力的打击重塑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力结构。

    2016年03期 v.35;No.11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哲学与文化

  • 笛卡尔哲学的怀疑精神及其二元论特征

    郭锋航;

    笛卡尔生活在新旧知识的交替时代,他通过对近代哲学方法论的反思,提出了普遍怀疑的方法,为"确然性"的理性知识提供了方法论依据。笛卡尔以普遍怀疑为契入点,找到了不可怀疑的第一原则,即"我思故我在",从而把人的主体意识抬高到整个哲学绝对起点的高度。在主体意识的挺立中,笛卡尔提出了心物二元论的理论体系,在与理性主义如何统一时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困难。因此,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精神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剖析,有助于对西方哲学传承脉络的领会和驾驭,对后来的哲学思想嬗变及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016年03期 v.35;No.11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2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威廉·莱斯的自然观与马克思的自然观之比较

    章道德;

    威廉·莱斯与马克思都认为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某种关联,生态危机的背后蕴涵着人与人的关系,但两人也有诸多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方式上,威廉·莱斯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马克思采用感性实践的思维方式;逻辑起点上,莱斯则立足于消费异化,马克思则立足于生产力;批判路径上,威廉·莱斯采用意识形态的批判方式,马克思则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方式。

    2016年03期 v.35;No.117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

  • “供给侧改革”下贸易转型与经济升级关系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陈春玲;陈志贤;

    通过2015年福建进出口贸易的运行情况和中国(福建)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FTCFJ)的具体经营情况的实例分析,强调对福建进出口贸易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并通过福建2000—2015年的系列宏观经济数据,计算福建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和拉动程度,对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建设公共平台等多种供给侧改革方案,促使进出口贸易转型,实现福建经济顺利升级。

    2016年03期 v.35;No.117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自律对策研究

    林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当前党的领导干部出现道德自律缺失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有官本位思想、人情社会等传统腐朽思想的影响,有领导干部个人修为不足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及缺乏有效监管等客观因素。完善领导干部道德自律建设,首先要要摒弃腐朽的传统文化,明确公仆地位,坚持以德为政的理念;其次要加强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在自省和慎独中加强自律,在理论学习中提升个人修为;同时从严治党是完善领导干部道德自律的保障,要严肃党纪党规、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道德失范的惩戒力度才能使领导干部自律建设不流于形式。

    2016年03期 v.35;No.117 42-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文本的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分析研究

    焦念涛;郑向敏;殷杰;

    旅游文明程度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引发他人的不满和反感,给自己带来麻烦,还会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不坚决遏制旅游不文明行为,将直接影响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通过对网络文本中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归类、整理、频次分析,明确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并从个体、社会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宣传、教育、目的地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寻找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行为养成的对策,以期达到旅游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作用,提升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

    2016年03期 v.35;No.117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建筑文化

  • 游憩型绿道的功能价值及其规划原则

    闫祥青;闫祥山;

    游憩型绿道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景观型交通廊道。在对绿道和游憩型绿道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游憩型绿道在交通、景观、生态、保护和游憩等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并在审视其功能的前提下,提出生态平衡、因地制宜、人本关怀和可持续性等游憩型绿道规划设计的四大原则。指出在实践中应重视游憩型绿道多重功能的开发利用,发挥其在建设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模式中的独特价值。

    2016年03期 v.35;No.117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传统建筑中情节空间的重要性——以吐鲁番地区为例

    谷成;潘永刚;

    在地域主义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地区的新建建筑的处理却缺乏特色。在此背景之下,基于弗兰姆普敦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思想,通过对数个典型的拥有坎儿井系统的吐鲁番传统村落的调研,从体验建筑空间的情节入手,分析了传统村落中情节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试图说明传统建筑的情节空间是传统建筑发展的活力源泉,并阐述其传承的意义。

    2016年03期 v.35;No.117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初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装饰的文化意蕴

    张小彤;万辉;

    20世纪初北京作为政治权力中心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外来思想文化在建筑领域上发生摩擦直至交融,使北京20世纪初的建筑表现出绚丽多彩的形式。东交民巷使馆区正是北京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文化融合的历史证明,其建筑装饰又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及文化教育意义。

    2016年03期 v.35;No.117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扬州东关街区古民居建筑文化空间的三重影像

    赵克理;

    扬州东关街区古民居建筑文化空间存在三重结构,依次为界内文化空间、诗性文化空间和审美文化空间,是明清至民初因盐业盛衰而活跃于此的一批徽商、文人雅士、官僚和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影像,也是了解那个时代扬州区域社会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各种装饰艺术符号意义的关键性纬度,和扬州现当代地域建筑文化空间巨大的本土背景之一。

    2016年03期 v.35;No.11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再利用的徽州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季文媚;牛婷婷;

    建立一套基于徽州传统建筑再利用的评价体系,有助于理性、客观、定量的分析历史建筑遗存的价值,有利于制定适宜的改造、再利用决策与方案,是科学再利用传统建筑的前提和基础。从徽州传统建筑的自身价值和延伸价值进行全面评价,逐级确定评价因子。通过样本采集、数据输入,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因子筛选;架构起基于再利用的徽州传统建筑评价指标框架体系。通过构造权重判断矩阵得到各层次内权重,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相对权重,经校验处理后,适时调整评价体系的若干指标分值,逐步完善该评价体系。

    2016年03期 v.35;No.11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大秦帝国的崛起》的文质之美

    王晓哲;

    王琪玖先生撰写的《大秦帝国的崛起》,用丰厚纯直的史实描写传达出愈挫弥坚、创生进取的主体精神,严谨扎实的考证考据深化了史实的实证性和客观性,纯直精准的史论探析闪现出智慧灵动的个性灼见,优美洒脱的散文笔法营造了典雅清新的意境美,丰富灵动的史实和优美流畅的文笔再现了大秦帝国崛起的完整过程。全书雄浑有力,文质兼美,是研究先秦史的一部力作。

    2016年03期 v.35;No.117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土书写的“善”与“恶”——以鲁迅的《故乡》和沈从文《边城》为例

    刘蓉;

    鲁迅以其辛辣冷酷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旧时代中国国民性之"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成为鲁迅结构文章的总体思路。可是,《故乡》作为其特殊的乡土文本而存在,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在近似于"恶"的批判视野下,鲁迅对于乡土中国以及中国国民的那份温情。同时代的沈从文企图用一种悖反的写作姿态展现乡土中国的善与美,《边城》用明朗清新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湘西人纯洁恬静的生活方式,以期呈现完美的人性。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二者在不同的审美及叙述策略下却为我们提供了相同的精神愿景,即对于善与美的人性或者说是国民性的殷切期盼,企图为我们找寻国民的精神归属。

    2016年03期 v.35;No.117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

  • 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白雯;许霄羽;

    经过70多年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已深入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包含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课程与活动,主要包含设置国际问题类、人文类及教育类等课程,大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对这3所大学的3类课程进行研究梳理,指出我国高校应借鉴他国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形式及课程评价手段四个方面做出改善。

    2016年03期 v.35;No.117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主导地位的再确立

    王喜明;杨育民;

    长期以来,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实践重要性的倾向,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强调不断被强化,甚至演化成为某种"实践主义"意味的社会情绪,对大学的理论教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严重侵蚀了理论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思想不仅是对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错误理解,而且也有悖于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必须要在思想观念和操作层面重塑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

    2016年03期 v.35;No.117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

    于军琪;闫秀英;冯增喜;

    分析近20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阐述"树"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完整的课程与"3-3-2-2-1"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内涵建设、质量监控、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化改革的举措;总结在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为促进本专业持续发展与保持特色优势以及发挥示范作用打下基础。

    2016年03期 v.35;No.11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