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本纲;胡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道德导向,是基于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东西方价值观念日益渗透、摩擦频繁,诉求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的实际所提出的新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存在于不同的价值评价主体的基础上高度浓缩的价值认同系统,是国家、社会、个人作为价值主体与价值评价主体发生同一性的重合时得到的有序价值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其社会本质、社会正义及道德人权认同的道德导向,规范公民的实践取向,引导着公民对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认同和对道德的自觉。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道德导向功能,不仅能够引导国家朝着美好未来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更是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全面发展、维系社会良好生态的努力方向。
2016年02期 v.35;No.11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超;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现实要求,意义重大,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动力,事关农民群众价值追求的方向和层次。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当前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价值生态、价值行为失范、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利益需求、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倾向等带来的困境。为此,要采取重引领、树典型、促发展、接地气、强固化等一系列对策来化解当前困境,走出一条可操作、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
2016年02期 v.35;No.116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曾异;李国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其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指涉改革的目的、指向和方法论等,可谓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行动参考。深入阐发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智慧对于推进我国新常态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2016年02期 v.35;No.116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勇;张懿;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内在追求。柯亨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创造性地用功能解释的方法,在现代性语境中给历史唯物主义以重新解读,建构的过程中批判与辩护并行。处于技术异化中的人要获得自由、平等与正义不仅需要经验的技术批判,更要通过社会理论探索,柯亨在规范哲学中证明了自由、平等、正义相互兼容,为公正社会的可致性奠定理论基础。
2016年02期 v.35;No.116 18-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健;郭海霞;齐振华;
城市景观体育文化建设既是当前文化建设研究领域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也为文化发展和建设探索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等探讨景观体育文化建设,在城市景观与体育元素相融合的基础上,探讨体育、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案,进而为城市管理、规划和建设以及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2016年02期 v.35;No.116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波;史青;
当前在全球社会高度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2015年赴美进修,实地走访调研后,详细介绍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的生态规划、生态牧场、绿色建筑、可持续景观等设计方法,为我国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总结得出现代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应遵循所在地区的传统生态特色,大力倡导新能源新技术在校园内的发展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遵循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环境。
2016年02期 v.35;No.116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惠;席俊洁;
徽州传统民居中的灰空间贯穿了整个空间序列,并影响着空间序列的节奏,同时还具有功能、生态、美学等多重内涵。试图从空间界面的角度对徽州传统民居中各类灰空间进行分析,探讨各类灰空间在"凹"型基本平面形式及其组合平面形式中的空间组合关系,解析灰空间在空间节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析灰空间在徽州传统民居中的地位,旨在为徽州地域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发展地域建筑不仅是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更在于对传统建筑空间的继承。
2016年02期 v.35;No.116 62-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洪波;
侗族风雨桥建筑营造技艺及文化的来源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宋代人口南迁将北方廊桥技术带入华东地区,形成了成熟的木拱廊桥技术和文化,明清两代为了巩固地方政权,人口由东向西迁移,并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镇压和精神教化,汉族廊桥及其相关的民间信仰和风水文化强势进入侗族地区,后经侗族人民的自我消化和改造,逐步形成了侗族风雨桥的独特风貌和文化。
2016年02期 v.35;No.116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