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三个维度

    王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要让原生态马克思主义"走入"中国,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破除这种"时间间距"、"空间间距"后走出来,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模式复制、文本粘贴,而是在中国历史的语境中对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理解和解释,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文化转换过程。这种视域的融合,可以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和发展维度进行解读。这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问题的独特思考,也为当下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融入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5年06期 v.34;No.11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文关怀的路径探究

    董鹏;张育民;

    注重人文关怀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价值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文关怀的路径是: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培育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学内容中重视"三生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凸显人文关怀,实践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服务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心理疏导水平,推进大学人文关怀文化建设。

    2015年06期 v.34;No.114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回顾与展望: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分析——基于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文章分析

    黄河;邹慧;刘蔓萍;

    通过对2014年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的科研论文的分析和梳理,回顾总结过去一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等,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研究走向进行展望。

    2015年06期 v.34;No.114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

  •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研究

    邵雅利;

    采用《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调查问卷》,对439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偏低,为"相对不满意";婚姻家庭是他们幸福感的主要支撑;肯定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幸福是其幸福观;小城市生活有助于他们获得幸福感。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他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即宏观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身份认同问题,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中观上,加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城镇化融合;微观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宣泄不良情绪。1

    2015年06期 v.34;No.114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居民精神生活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

    张文树;

    在建设"幸福福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是福建人的重要奋斗目标。通过考察福建居民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发现福建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近年来有显著提高,但其精神生活领域也客观地存在着信仰迷失、设施缺乏以及文化消费相对滞后等现象。我们应以问题为依据探索提升居民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路径:一要关注发展,提升物质生活条件;二要关注民生,提升幸福感;三要关注主体,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2015年06期 v.34;No.11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

  • 观光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效应分析——以陕西汉中为例

    王琴梅;刘茜;

    在清晰界定了观光农业和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前提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观光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机理;然后运用2001—2013年陕西汉中市城乡发展与观光农业的相关数据实证考查了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观光农业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观光农业和城乡一体化互为因果,这就证明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生态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据此,提出了汉中市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2015年06期 v.34;No.114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路径研究述评

    林建鹏;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对于构筑社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关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的路径研究逐渐增多,其主要从概念界定、经验借鉴、城乡问题检视、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其他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地归纳并分析其特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我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路径研究的新思路,对于正在和准备开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试点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5年06期 v.34;No.11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百姓富”与“生态美”协调发展的模型仿真研究

    席建国;

    从"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关系切入,将居民收入从经济发展子系统中细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把环境细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构建了福建省"百姓富"与"生态美"的SD模型。在模型检验的基础上,对投资驱动、人口激励、产业调整、科技推动和环境改善五种情景下福建省"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未来发展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2016—2025年间,科技推动方案无论是对经济总量,还是居民收入,抑或是居民人居环境的提高或改善,无出其右者;但其对工业"三废"的处理则略显不足。

    2015年06期 v.34;No.11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间环保组织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沈海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应当强化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职能,还应当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活动,能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建设,从而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积极作用,民间环保组织要勇于探索与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要转变观念,积极推动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环保事业,要健全法律法规,为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1

    2015年06期 v.34;No.114 53-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建筑文化

  • 我国法院建筑的法文化分析

    赵明胜;

    法院建筑也是一种语言,它在以客观的形态展示着法院文化和国家的法治理念。但当前的司法改革和法院建设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的改革和法院的文化建设,并没有专门的文件针对法院的物质文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规范指导。鉴于当前我国法院建筑在选址、设计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法文化视角审视法院建筑,通过了解法院建筑的历史变迁和对当前存在的某些法院建筑与法治理念相冲突现象的分析,强调法院建筑在宣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法院建筑设计建设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2015年06期 v.34;No.11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园林时间设计“理法”研究

    闫一冰;田朝阳;陈晶晶;

    选取35个现存的中国传统园林或景点为研究对象,从时间设计的视角,对其整体空间构图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出5种"理法",即复合形、中心水面、占角建筑、池岛结构、复合路径,并将其图示化。统计表明,复合形占100%,中心水面占80%,占角建筑(假山)占86%,池岛结构占54%,复合路径占100%,说明5种"理法"广泛存在于中国传统园林中。5种"理法"为中国园林的传承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式。

    2015年06期 v.34;No.114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1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航站楼流程设计优化研究

    周懿;孙国城;

    航站楼作为旅客行程的中转站,需协调使用者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航站楼及旅客的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航站楼流程设计与旅客心理诉求之间的矛盾。在以行为心理学为指导,满足航站楼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从旅客行为心理角度,提出航站楼改进的流程设计策略,为今后航站楼流程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视角。

    2015年06期 v.34;No.114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

  • 刘熙载《赋概》与《毛诗序》之关系研究

    元文广;

    刘熙载《赋论》是赋论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对赋这一文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但从整体来看,其受《毛诗序》的影响比较明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第一,继承了《毛诗序》诗言志的理论,提出赋言情志;第二,吸收了《毛诗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主张赋以比兴为主;第三、批判了《毛诗序》以来的风雅正变之说,提出以真伪论赋的新原则。

    2015年06期 v.34;No.114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老生》:奇书与民间历史的写意融合

    谢文兴;

    《老生》采用集"奇书引用—奇人见证—民间历史展示"于一体的独特叙事模式,完成了奇书《山海经》与百年民间历史的融合。在这一融合中,奇书《山海经》勾连着奇人、奇事及民间历史,并常常与小说中的故事内容发生关联和指涉;奇人唱师则充当了叙事者和历史见证者,由于视角的特殊,唱师的见证具有着处于历史之中而又逸出历史之外的超越性。《老生》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其展现出来的写意性为贾平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倾向性和可能性,并为当代小说如何对《山海经》等古典资源及民间资源进行现代转化提供了借鉴。

    2015年06期 v.34;No.114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到灯塔去》中女性权威构建的认知阐释

    赵宇霞;

    任何一位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都希望能通过作品在读者中传递并建立自己的作家权威。然而,女性作家意识的边缘化使得女性作家在建构作家权威时不得不借助一定的叙事手段来完成。女性作家会将作家的声音隐含在作品人物声音之后,并通过一定的话语表达形式来建构作家的权威。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经典作品《到灯塔去》中将自由间接话语及自由直接话语作为其构建作家权威的主要媒介,而认知语法中的重要概念——"话语场景"为这两种话语形式与作家权威的构建提供了有力阐释。

    2015年06期 v.34;No.114 83-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典哲学的生态美学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探析

    谢迁;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不竭的艺术灵感与创作源泉。立足于审美视角洞察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生态美学,从传统造物文化中窥见生态审美元素,展现传统审美意蕴与设计品质,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旨在赋予艺术设计以全新的生态寓意与审美价值,追求"人、物、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开辟现代艺术设计新出路。1

    2015年06期 v.34;No.11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

  • 视觉输入对二语听力测试构念效度的影响——国外二十年研究述评

    王敏;

    近年来,视觉输入在基于网络的语言测试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相关研究的匮乏,视觉输入在听力测试中的应用缺乏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而影响到听力测试的信效度。因此,研究视觉输入方式对二语听力测试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及主要发现等几个方面对国外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做一梳理,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语言测试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2015年06期 v.34;No.114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执(职)业道德与素养》课教学模式探析

    苏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执(职)业道德与素养》课可以构建"教学方案规划—综合素养测试—专题讲授—典型案例分析—行家专讲—模拟训练和讨论—实践观摩和体验—多维度考评"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活动发展态势的现实要求,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的要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执(职)业道德与素养,从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015年06期 v.34;No.114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