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树智;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道德生活,可是,中国人的当代道德生活出现缺失现象,有些人缺少德性,行为失范。中国人需要重构当代道德生活,构建公民道德,形成以个人品质和家庭美德为核心的私德,以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为核心的公德。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官德建设为先导,以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为关键,当代中国人才能过上美好的道德生活。
2010年04期 v.29;No.8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文极;
探讨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中的德性和规范,应当从社会转型期出发,着眼于旧道德的消亡与新道德的产生,探讨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的内涵、思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确立经济伦理道德,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伦理道德,社会伦理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取向,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把"五个文明"建设搞好,中国人的道德生活水准提高了,才能用新道德取代旧道德,才能用新道德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道德和文明水准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
2010年04期 v.29;No.84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宏伟;邱必震;
《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之道、立身之德和修身之法,对于现代政府领导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道德经》对政府领导者的类型和利弊、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等做出了形象深刻地描述和阐释,提出了领导者能力的四重境界;它告诫领导者在职业修养上要具备少私寡欲、善下不争、自明自律、慈爱俭朴等优秀品质。
2010年04期 v.29;No.84 13-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浩;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高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技术使人生活更加舒适,同时也使人不断物化,甚至异化。而高技术在一个国家一般都被置于战略高度,所以对于高技术的深刻认识与反思便显得尤为重要。旨在论述人对技术的单向度认识,从而导致对技术的一种简单膜拜,尤其是在对待高技术的态度方面,对其负面效应的分析,让人们认清了技术的"座架"性,从而规避技术的负面影响,使人本身得到健康的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处。
2010年04期 v.29;No.84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胜利;
文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的改革是基于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之上的,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专业课课程教学规则。这些规则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分数评价方面。运用新的专业课教学规则在社会学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初步实践。新规则实施的绩效调查,从定量统计和定性判断两方面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提高文科专业课教学绩效。
2010年04期 v.29;No.84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仙娥;刘宏凯;
课堂教学质量的把握是对大学教师师德与师能的综合考量。从把握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视角提出了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追求的境界,分析了大学教师站好讲台应必备的条件和衡量的标准,结合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中彰显师德的具体建议。
2010年04期 v.29;No.84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萍;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践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要从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为出发点,根据学科特征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2010年04期 v.29;No.84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芸;
构建科学合理的、可控可行的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的根本。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之上,将外部与内部保障体系相融合,明确质量保障角色与责任体系,建立重点质量保障模式与立体化管理反馈机制,构建资源共管,共评,共享,共进的信息化平台,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供思路。
2010年04期 v.29;No.84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兆吉;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但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及办学经费来源又不同于一般民办高等学校。对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确定、教学的改革与实施、招生的公平录取、就业的拓展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进行探讨,将会对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0年04期 v.29;No.84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窦娟;
建设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其理论和实践仍处在探索之中。如何加强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完善团队运作机制,提高团队绩效,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2010年04期 v.29;No.84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