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嘉华;王俊;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被边缘化、表面化、简单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这些地方无力形成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将这些问题放在民族的生存文化是否得以存续,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保持中国特色的高度来认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延续、整体眼光和慎重态度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2010年02期 v.29;No.8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张蔚;罗杰威;
生态村(Ecovillage)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社区模式在20世纪末期在欧美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介绍了生态村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发展特征,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以社区精神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环境整体可持续性关系,提出了生态村的"生态整体设计"体系。
2010年02期 v.29;No.82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瑞强;张沛;
模糊的建设目标,非根植性的规划模式,急功近利的建设速度等致使西安新农村建设羁绊丛丛。针对西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明确提出了西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系,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西安新农村建设的适宜模式,并初步提出了提高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综合效益的改进策略,以期高效推进西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
2010年02期 v.29;No.82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郝际平;张光;
"5.12"特大地震以来,公共建筑的安全性被广泛关注。钢结构作为一种抗震性能优越的结构形式,可以广泛应用于抗震公共建筑的建设。并且,钢结构是一种绿色结构体系,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陕西汉中、宝鸡和武功三地的三个钢结构学校为例,思考了钢结构体系的绿色属性,对地震灾区中小学重建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2010年02期 v.29;No.82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茂盛;
阐述了师德师能的基本含义,指出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师能的具体特征,教师应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对科学真理进行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师能的灵魂,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师能的基础,高等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是师能的保证;师德师能的建设应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
2010年02期 v.29;No.82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元汝;
师德亦教师的道德、品德,包括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师能是在师德之下不断提高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教者,能也;师者,德也。现代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亲和度、自由度、激活度和延展度是新时期师能的衡量标准。师德与师能有密切的辨证关系。崇高的师德必然能促进师能的不断提高,而无德必然导致最终的无能。
2010年02期 v.29;No.8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尚建丽;刘利燕;
师德素养与师能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内容日趋丰富,且交叉融和,为新时期师德和师能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为发扬新时期师德精神和强化师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2010年02期 v.29;No.82 58-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向荣;钟炜辉;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地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日益壮大。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分析提出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师能。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是发展之本,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
2010年02期 v.29;No.82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圣传;
"文化诗学"最先发难于西方,随后在国内学界兴起,中西文化诗学产生的文化语境不同,其理论内涵也相距甚远。国内文化诗学从命名前的朦胧构想,到"文化诗学"命题的正式确立,再到理论建构与实践批评的大爆发、大繁荣,期间已经历30年的历程。及时追溯这一新兴领域研究的演进历程,总体把握中西学界的研究现状,不但有利于开创文学理论发展的新格局,更有利于给文化诗学批评的学者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方法论反思。
2010年02期 v.29;No.82 64-6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叶琳;
在爱情小说杰作《中暑》中,布宁试图透过个体爱情的浪漫与现实、欢乐与痛苦、短暂与永恒三种冲突对立的情感体验,折射出爱情的永恒意义,以此揭示人生命情感的悖谬本相,从而传达作者矛盾的爱情观———爱情是上帝赐予人类无上珍贵的馈赠,是人本性世界中最神圣的情感;爱情是交融着人类情感的两极———至高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体,它既能激荡人心,给人带来无比愉悦的感受,又能将人抛入痛苦的深渊;在情感跌宕起落而引发的精神升华和情感洗礼中人会实现对生存真谛的醒悟。
2010年02期 v.29;No.82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孟欣;龚凌燕;宋家辉;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2010年02期 v.29;No.8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瞿伟;郝际平;
导师制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和我国现行的导师负责制、导师遴选、导师培训、导师考核、导师激励等制度,提出从实行导师组负责制,优化遴选办法,开展多层次培训,细化考核制度,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导师制度。
2010年02期 v.29;No.8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刘冠;李鸣放;梁亚红;赵立莹;
着眼研究生教育管理层、导师和研究生自身三方面,从政策制定、培养过程、奖励制度等多个环节和师德、学风等角度分析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就各环节存在的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给出了事先预防的策略。通过"管、教、学"三方联动以净化高校学术氛围,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2010年02期 v.29;No.82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芸;瞿伟;
科学优化的课程设置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和激发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课程教学及课程设置结构。因此,在深入地探析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存在的普遍不足,提出了中国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2010年02期 v.29;No.82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常兴华;成玉莲;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教师转变角色的同时,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国家政府部门应为高职教师素质提高给予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应提供条件和帮助;高职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社会各界也应为高职教师素质提高提供条件,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以便更好地胜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工作。
2010年02期 v.29;No.8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