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星;
长篇小说《高兴》的高度,不只在于对农民群体在城乡社会真实生存状况的揭示,还在于对他们生命和心灵的感同身受般的关切,在于对盲目"城市化"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的尖锐批判。刘高兴是附着了贾平凹现实体验与人文理想的自觉了自身价值的新型农民形象,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进步,也看到了人性的弊病,体制的尴尬,文明的迷失。贾平凹举重若轻的叙事和语言的智慧更使《高兴》进入一个美丽的审美境界。
2008年03期 No.74 6-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义勤;张丽军;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2008年03期 No.74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冯肖华;
2007年的小说《高兴》,从史学格局看,显示了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推进的可持续性。这一贾氏特有的书写方式,称其为"贾平凹个体文学史",有着这样四个层面的特质:时代跟进,直逼现实的史学意味;关注底层,忧患民生的感情投向;以小说形式,继续完成与政治的对话;农民人权问题的演绎与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兴》诠释着作为作家的贾平凹是不断营造史学格局的鲜活的文学史者。
2008年03期 No.74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仵埂;
五四以来,文学创作中的乡土传统走着两条道路,一条为诗性的乡土叙事,充满温情的忆念。另一条为批判和反讽,重在揭示农民身上的劣根性。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再现了清风镇乡民们的日常生活,沿袭着乡村叙述的反讽路子,揭示批判了农民身上的痼疾和问题,表达了农耕文明行将消亡的现实状态。《高兴》预示着贾平凹创作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这部作品的叙事充满温暖,特别是以主人公刘高兴为代表的拾破烂群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帮助,成为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尽管他的外部环境冷漠冰凉,但是在人物生存的小群体精神依存上,依然让人感到了希望之光。
2008年03期 No.74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新慧;孟繁华;
《高兴》是贾平凹取材于当下现实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对五富、黄八等打工者群体命运的书写基础上,通过刘高兴这一另类农民工形象,探讨思考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可能性和途径,从而使作品不仅呈现出与以往大量渲染苦难的底层写作不同的风貌,同时也成为记录农民工城市生活的鲜活文本。
2008年03期 No.7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莫林虎;
刘高兴是贾平凹新作《高兴》中的主人公。这个人物在贾平凹农村人物形象中,具有新意。这一形象的塑造,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斟酌之处。但无论怎样,刘高兴形象都折射出贾平凹思想感情的迷惘。贾平凹的迷惘,可以引发对身处的时代、人生、人性做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是《高兴》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008年03期 No.74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田翠花;韩鲁华;
《高兴》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饱含个性特征可谓既得体又巧妙,这就是《高兴》的写作艺术之一。此外,在对人物人生状态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这两个方面,贾先生在轻松的笔调中为我们揭示了一系列沉重的社会现象。综上所述,《高兴》举重若轻的写作艺术得以体现。
2008年03期 No.7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郝际平;瞿伟;刘晓武;
现行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极度倾向于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由于一直未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教育投资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无法按照自身特色发展等问题。为此,应把特色发展、区域协调和办学绩效充分结合起来,建立按照国家重点学科数目划拨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
2008年03期 No.7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小民;张莉;
基于对某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建立了博士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分析表明:目前构成博士培养质量核心的科研能力对博士发展质量的效应较小;在博士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最为重要。因此,创新教育是博士培养的核心,导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2008年03期 No.7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文兰;雷涛;
交际有两种方式: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使用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工具,但我们却忽视了非言语交际。事实上,非言语交际是交流中的重要工具。非言语交际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体态语、体距和副语言。其功能主要有辅助、替代和强化有声语言。使用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恰当和协调的原则。
2008年03期 No.74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焱;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以扩招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发展中推进教师管理方面的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从教师聘任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三个方面对中美高等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指出国内高校应该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成功经验,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的人本化、规范化、法治化。
2008年03期 No.74 92-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左鸣;
学校体育由于自身特点和运动实践的教学方式决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其中常见的运动伤害类型分为运动引起特殊性疾病复发,带伤带病参加运动使伤病加重,运动造成的跌、撞、外伤三类。诸多造成运动伤害的原因与管理不善有关。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运动伤害的发生,借鉴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分析识别学校运动伤害风险类别,选择采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与方法,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框架。
2008年03期 No.74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