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熊熊薪火 传承人类优秀文化 济济一堂 共商科教兴国大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董校友会工作历程回顾和对学校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徐德龙;邵必林;秦强;

    通过回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董校友会成立八年来的工作实践,结合学校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校董校友会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围绕“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阐述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等问题,并就新时期如何发挥校董校友会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006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建设

    赵馥洁;

    学风是学者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综合一体的有稳定性的精神倾向,是学者主体精神素质在治学中的综合表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建设对于社科人才的培养、学术特色和优势的形成以及社会风气的健康化和文明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学风建设要从人格和制度两方面着手。在人格提升方面,应以诚为基础、以实为核心,坚持培育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以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无私利性”学术道德;以提升学者人格为根本,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在体制方面,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只有把提升人格主体和强化体制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扭转学风不正和学术造假问题,以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风日益好转,日渐优化。

    2006年01期 8-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两种技术哲学的困境之思

    张同乐;邵艳梅;

    传统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都各有独到见解:前者关心技术之“是”,而忽略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后者关心人的历史境遇,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对技术整体进行解释学的描述。然而二者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因其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导致技术哲学面临困境。面对人类纷繁的经验生活,笔者不绌简陋,企图开辟一种新的境遇以实现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从对抗走向融通。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人与人的生活世界(包括科学技术)的关系是建构性的,人“社会地建构”了技术,使得技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技术也在”社会地建构”人本身,使得人具有科学技术的本性。

    2006年01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宋家辉;赵安启;袁浩;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同时也是对中国和合哲学的继承和升华,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与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理论演变依据、实质与内涵及可能性等问题,以期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坚定我们的信念,为实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社会工程而努力。

    2006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儒家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贾鹏龙;

    我们大力推行法制而在乡村社会屡屡受阻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不是法制的强制推行,而应对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脉的儒家伦理给予应有的关注,重新考量传统儒家伦理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影响。试从儒家伦理的内涵入手,探讨儒家伦理对当代法治的影响,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与现代法治的融合。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2006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对建立高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思考

    殷景峰;秦希军;

    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探索和研究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建立高校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强化党员意识是根本,制度建设是关键,组织建设是保证,工作实践是重要渠道。

    2006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强公共教育医疗的政府供给与构建和谐社会

    徐红梅;刘丽燕;

    教育医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作为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的供给应以政府的投入为主。教育医疗服务市场化倾向对构建和谐社会会造成种种不利的影响,为扭转当前教育医疗服务市场化倾向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强政府对教育医疗公共产品的投入,探讨政府在相关领域投入的方法与路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006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昙花一现的联邦制理想——解读沈钧儒的《联省民治谈》和《楼居七日记》

    陈水林;

    清末新政开始的地方自治,在辛亥革命后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民主派的联邦制共和国理想与地方实力派的封建割据私心互相交织在一起,兴起为联省自治运动。风行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是如何消解的?该文通过剖析褚辅成、沈钧儒于1927年4月在国民党蒋介石“清党”中遭囚禁的前因后果,揭示了当时的联省自治运动与蒋介石要建立一党专制独裁体制之间的冲突。褚辅成、沈钧儒追求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使他们从这时就与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分道扬镳,并开始与中共合作,以此为线索,揭示了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历史基础。

    2006年01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股份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

    张晓飞;

    经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替代。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的职权做了相对明确的法律界定,这是我们认识经理法律地位的基础。对经理职权的界定,应当充分重视和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章程的自治需求,把对公司经理法律地位的认识建立在公司章程的基础之上。作为公司机关之一,经理在合理授权下(无论是公司章程或是股东会、董事会决议)获得的职权是其发挥价值的制度基础。我们需要一个现实和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发挥经理的积极性和作用,又不至于损害股东、债权人、其他利害相关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006年01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古代的职业叠山家

    陈雍;

    职业叠山家是我国古代造园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古代职业叠山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使我们对职业叠山家及其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职业叠山家最早出现于两宋,它是由当时高度发达的园林文化所催生出来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在明清伴随着造园风气的再度兴盛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又不乏丰富的专业技能,这使得职业叠山家们常常成为整个园林的主要设计者和工程主持者。通过对职业叠山家的工作细节和生活状况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从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来看,他们与如今的景观建筑师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职业叠山家,尤其是计成、张涟、戈裕良等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大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叠山艺术的发展。另外,叠山的职业化,也推动了造园技艺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交流。

    2006年01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山子艺术区的LOFT文化现象

    严建伟;田迪;

    LOFT原指阁楼、顶层楼,现在借指由废弃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家工作室。通过扼要介绍LOFT的概念、LOFT文化的发展,并以北京大山子艺术区的形成发展为例,着重分析了在个案改造中艺术家充分运用先锋时尚的艺术手段创造出特有的空间形象及文化品质过程,希望为LOFT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2006年01期 49-5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居住区规划中系统方法的探讨

    杨卫丽;杨洪福;

    由于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活动的大型化和复杂化,传统的规划方法已难以适应,而系统方法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的内外环境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居住区各层面系统构成的研究,从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出发,探讨居住环境由微观到宏观所应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和最佳化,从而使这一学科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2006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对当代新型组织模式的几点思考

    张静晓;金维兴;王春艳;

    归纳了传统和当代组织模式的分类、特点与缺陷;针对组织模式的先验假设该如何看待的问题,从对传统组织模式和当代新型组织模式的分析中提出了刚性组织模式和弹性组织模式两个模式假说,并构建了相应哲学层面上的新组织模式框架图,阐述了其推动力量和实现构支柱。其推动力量为:与组织生存的空间和时间的匹配;与环境互适;组织能动性得到发挥;对组织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潜因素的适度掌控。实现构架的支柱,即合作中的竞争;沟通;协商;适度平等的文化氛围。

    2006年01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旧计价模式中工程造价审计对比分析

    周景阳;侯渡舟;

    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的实施给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思路,无论在审核原则还是审核方法上,现阶段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含义进行界定,然后对两种计价模式下的费用构成及工程造价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审计工作的内容、审计重点及审计依据等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为更好的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2006年01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OT/PFI的公共工程项目融资代建制

    侯祥朝;

    通过对BOT/PFI理论的分析,完成了对与公共工程项目融资代建制有关的概念、定义、术语的界定,明确了融资代建制的概念要点,将公共工程项目、项目融资和代建制联系起来,构建了公共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管理成套的模式框架———公共工程项目融资代建制。将模式概括为:二个层次(政府、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工程管理公司、运营管理公司)、三种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公司管理)和三项保证(体制,法制,机制)。指明公共工程项目融资代建制是借鉴BOT/PFI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实践经验,又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有益探索。

    2006年01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软权力研究的角度及中国特色探讨

    刘志强;

    软权力研究和国民(民族)凝聚力研究都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实发展的需要,把软权力和民族凝聚力相联系展开研究,既有可能也有必要。中国学者的软权力研究既要有纵观全局的国际眼光,也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塑造软权力研究的中国特色。

    2006年0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中有关问题探讨

    洪增林;薛惠锋;

    在对我国已有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评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价及其动态监测系统,提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是一个由点、线、面组成的网络系统。利用已构建的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对西安市城区地价变化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地价的空间变化分析、时间变化分析及相关变化分析。最后指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应用领域。

    2006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金瓶梅》的社会历史批评及文化学批评

    牛芳;

    在新时期的《金瓶梅》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是被广泛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而文化学的批评方法其实是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一种外部广度的开拓。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金瓶梅》研究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的回顾,梳理了这些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旨在反思对于《金瓶梅》的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006年01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罗素的教育思想

    杨小梅;

    本文概括了罗素教育理论的三个原则:坚持平等民主教育原则、实现装饰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运用现代心理学、伦理学的原则。并且总结了罗素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每个人树立美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体魄。有了这些,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就可以在世界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建造美好的生活。本文认为罗素的这些教育思想就是素质教育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在改革的教育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6年01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个性发展与推进素质教育

    周斌;赵思路;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理论与实践的努力方向,其核心是“个性发展”。文章阐述了关于正确全面的了解“个性”与“个性发展”的含义;指出要把握学生个性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说明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得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

    2006年01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从大学城模式谈高校资源共享

    朱瑾;李捍无;

    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探讨微观层次的教育资源共享课题,分析对比了西方大学城的“自然生成”模式和中国大学城的“主动构建”模式,阐述了大学城的定位与功能,总结了大学城在资源共享方面积累的经验,并对当前我国大学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2006年01期 93-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24 ]
  • 管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王为民;侯渡舟;罗福周;高旭阔;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管理类专业有其特殊的学科特点,人们往往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较少关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是前提,优化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特色,构建具有创新功能的合理知识结构是基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要途径。

    2006年01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研究

    冯小娟;何尚榕;程文静;赵彦晖;

    阐述了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目的,在分析了国内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特别在评价指标中对学生成绩的处理上提出了考虑相关影响折算为标准化成绩的见解,使得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2006年01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扩招条件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顾凡;袁守谦;刘希裕;赵安启;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人才战略日益凸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未来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出台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之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短期急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引发了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和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实际,对问卷情况进行了认真地统计分析,从中梳理出了扩招条件下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初步提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2006年0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