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异化:生成逻辑·伦理审思·消解路径

    王锟;曹瑜;

    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技术全方位进入人类生活,不断将人置于一种数字化生存的“被抛”境地。资本与技术的联袂合谋推动劳动数字化转型,使得资本增殖获得了更广阔的寻利空间和更隐匿的剥削手段。在资本的统摄机制下,数字技术通过不断介入劳动、交往及生态领域而实现其价值增殖作用,最终造成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与生态异化等伦理困境。消解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异化和终结数字生存伦理困境,需要破除技术的资本逻辑,不断确证技术的工具本质,扭转技术应用方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推动数字技术朝向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持续赋能。

    2025年04期 v.44;No.17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异化:生成逻辑·伦理审思·消解路径

    王锟;曹瑜;

    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技术全方位进入人类生活,不断将人置于一种数字化生存的“被抛”境地。资本与技术的联袂合谋推动劳动数字化转型,使得资本增殖获得了更广阔的寻利空间和更隐匿的剥削手段。在资本的统摄机制下,数字技术通过不断介入劳动、交往及生态领域而实现其价值增殖作用,最终造成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与生态异化等伦理困境。消解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异化和终结数字生存伦理困境,需要破除技术的资本逻辑,不断确证技术的工具本质,扭转技术应用方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推动数字技术朝向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持续赋能。

    2025年04期 v.44;No.17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阐释

    郭盛;刘德军;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三者各有其特点,但同时也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块整“钢”。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域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了鲜明完整的理论支撑、整体性的逻辑样态、方法论上的整体塑造。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提供了自主知识体系进入经济领域的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地位价值。从表现样态看,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呈现出整体性、继承性、发展性三大总体特征。从方法塑造上,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系统思维,发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整体功能;坚持中国实际,确保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问题导向;站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体立场,提高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际效用。

    2025年04期 v.44;No.172 10-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阐释

    郭盛;刘德军;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三者各有其特点,但同时也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块整“钢”。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域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了鲜明完整的理论支撑、整体性的逻辑样态、方法论上的整体塑造。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提供了自主知识体系进入经济领域的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地位价值。从表现样态看,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呈现出整体性、继承性、发展性三大总体特征。从方法塑造上,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系统思维,发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整体功能;坚持中国实际,确保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问题导向;站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体立场,提高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际效用。

    2025年04期 v.44;No.172 10-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新质生产力研究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杜佳;张国毅;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最本质特征和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以实现更多原创性、基础性的突破为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基础,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方向扩大内需,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而调整生产关系的共同要求。

    2025年04期 v.44;No.172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杜佳;张国毅;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最本质特征和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以实现更多原创性、基础性的突破为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基础,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方向扩大内需,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而调整生产关系的共同要求。

    2025年04期 v.44;No.172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技革命回应与理论跃迁

    常凤艳;张鲲;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前,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认知经历了曲折的理论探索。从古典经济学家到马克思,生产力的作用也从财富增殖工具,演进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与演进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社会历史主体性重构、人与自然生态限度的三重批判性超越。新质生产力理论在继承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基本特质的基础之上,完成了要素结构的范式转换,资本逻辑与生态双重超越的绿色生产力生态化转向,回应了生产关系调适的制度性诉求。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典范,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实践指引,推动了新发展格局下共同富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2025年04期 v.44;No.172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研究

    郭栋;罗浩轩;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生态位势、生态效率、生态均衡三个维度上高度耦合。要实现农业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最大化,需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要素生态化配置—产业生态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然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面临农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农业生态产业体系有待完善等难点。为更好地破解上述难点,亟需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增值体系,健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利益补偿机制。

    2025年04期 v.44;No.172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丝路建筑文化

  • 隋大兴城营都理念及规划设计手法新探

    陈斯亮;喻梦哲;董玥;肖爱玲;

    隋大兴城从谋划到实施均秉持“象天法地尊王”之理念,以都城为空间载体表达天地人交感和皇权正统的意义,营造出昊天、后土、人王共宰宇宙“以齐七政”的宏大意象。通过分析当时知识体系和当地天文地理数据,利用作图法和数理计算揭示了该城运用的7种设计手法:1)基于“天穹地盘”思维模型设计基本形态;2)以宫城正殿上应“天中”北极星;3)绕“地中”环布五桥、衙署、明堂;4)以城市格局比拟天象并附会地物;5)据夏冬至太阳升没方位确定都城关键点位;6)以城内要素与城外标志性地物对位;7)以城郊九坛比附二仪七曜及其运动方式。据此还原大兴城的“规画”过程,阐释其设计手法的继承创新性,为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人文思想、工程技术、城市规划理念及操作方法提供有益支持。

    2025年04期 v.44;No.172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隋大兴城营都理念及规划设计手法新探

    陈斯亮;喻梦哲;董玥;肖爱玲;

    隋大兴城从谋划到实施均秉持“象天法地尊王”之理念,以都城为空间载体表达天地人交感和皇权正统的意义,营造出昊天、后土、人王共宰宇宙“以齐七政”的宏大意象。通过分析当时知识体系和当地天文地理数据,利用作图法和数理计算揭示了该城运用的7种设计手法:1)基于“天穹地盘”思维模型设计基本形态;2)以宫城正殿上应“天中”北极星;3)绕“地中”环布五桥、衙署、明堂;4)以城市格局比拟天象并附会地物;5)据夏冬至太阳升没方位确定都城关键点位;6)以城内要素与城外标志性地物对位;7)以城郊九坛比附二仪七曜及其运动方式。据此还原大兴城的“规画”过程,阐释其设计手法的继承创新性,为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人文思想、工程技术、城市规划理念及操作方法提供有益支持。

    2025年04期 v.44;No.172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秦安兴国寺般若殿用尺与设计技术分析

    叶明晖;刘静婷;孟祥武;

    以甘肃地区元代建筑的代表性实例——秦安兴国寺般若殿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般若殿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营造尺长度以及斗栱的设计方法,并归纳其设计技术特征。研究发现:1)般若殿的开间、步架与斗栱的营造尺并不遵循统一尺度;2)斗栱的构造尺寸设计并未以足材广作为核心控制尺寸,且斜构件的勾股关系并非通过规律性倍数控制;3)般若殿的挑斡作为斜向构件,其设计值与建筑的举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些发现对于理解甘肃地区元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营造技艺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甘肃地区元代建筑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4;No.172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 “数字铁笼”下的平台监管: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规制有效的实践机制

    胡卫卫;赵子强;陈琳;

    数字技术的加持在改变中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形塑着新的制度发展变迁,根植于中国本土化实践的监管手段在制度变迁和创新发展中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的政府监管手段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弊端。“智慧监管”治理模式将数字技术与传统监管手段相结合,借助数字化平台有效地化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协同惰性等问题。使用案例追踪法,选取J省S市的农村小微权力作为研究对象,从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数据整合、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着手,按照动力机制—信息均衡—成果共享—权力问责四维角度进行对经济学领域的“智慧监管”引入到政治学领域的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小微权力监管平台为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通过大数据技术,政府可以实时获取并分析各种与基层公权力相关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状况、民生需求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同时进一步将权力关在“数字铁笼”里。

    2025年04期 v.44;No.172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铁笼”下的平台监管: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规制有效的实践机制

    胡卫卫;赵子强;陈琳;

    数字技术的加持在改变中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形塑着新的制度发展变迁,根植于中国本土化实践的监管手段在制度变迁和创新发展中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的政府监管手段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弊端。“智慧监管”治理模式将数字技术与传统监管手段相结合,借助数字化平台有效地化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协同惰性等问题。使用案例追踪法,选取J省S市的农村小微权力作为研究对象,从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数据整合、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着手,按照动力机制—信息均衡—成果共享—权力问责四维角度进行对经济学领域的“智慧监管”引入到政治学领域的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小微权力监管平台为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通过大数据技术,政府可以实时获取并分析各种与基层公权力相关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状况、民生需求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同时进一步将权力关在“数字铁笼”里。

    2025年04期 v.44;No.172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拓展创业要素创新市场价值:我国农村创业的演进路径与突破策略

    旷宗仁;

    创业要素的不断拓展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制。研究运用历史分析与演化经济学方法,系统考察中国农村创业发展进程。研究发现,通过战略拓展包含商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主体、创业组织与创业环境条件等要素以驱动市场价值创新,是实现农村创业突破的核心路径;而要素间的系统割裂引发的农村创业的低效重复与发展迟滞,则是亟待破解的持续性挑战。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创业历经个体经济、乡镇企业、资本化农业及当前的创新驱动三产融合四个演进阶段。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证实,我国农村创业仍然面临商业机会难以把握、创业者能力不足、创业组织规模过小、创业支持政策精准度不够等多重挑战。通过数字协同构建农村创业要素沟通对接机制为催化剂的可持续市场价值创造多维策略,能够为农村创业发展瓶颈的突破提供重要解决方案。研究成果既完善了农村创业演进的理论框架,也为农村创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v.44;No.172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拓展创业要素创新市场价值:我国农村创业的演进路径与突破策略

    旷宗仁;

    创业要素的不断拓展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机制。研究运用历史分析与演化经济学方法,系统考察中国农村创业发展进程。研究发现,通过战略拓展包含商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主体、创业组织与创业环境条件等要素以驱动市场价值创新,是实现农村创业突破的核心路径;而要素间的系统割裂引发的农村创业的低效重复与发展迟滞,则是亟待破解的持续性挑战。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创业历经个体经济、乡镇企业、资本化农业及当前的创新驱动三产融合四个演进阶段。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证实,我国农村创业仍然面临商业机会难以把握、创业者能力不足、创业组织规模过小、创业支持政策精准度不够等多重挑战。通过数字协同构建农村创业要素沟通对接机制为催化剂的可持续市场价值创造多维策略,能够为农村创业发展瓶颈的突破提供重要解决方案。研究成果既完善了农村创业演进的理论框架,也为农村创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v.44;No.172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实践路径研究

    赵立莹;陈帆;刘晓莉;

    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能够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彰显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推动乡村共同富裕。在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中,要坚持以文学资源为发展基础,以国家政策为发展保障,以人民幸福为发展根本,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基于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出发,还应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学旅游品牌意识;注重社会资本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注重社会组织支持,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合作治理模式,强调村民主体地位;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智慧化转型。

    2025年04期 v.44;No.172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实践路径研究

    赵立莹;陈帆;刘晓莉;

    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能够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彰显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推动乡村共同富裕。在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中,要坚持以文学资源为发展基础,以国家政策为发展保障,以人民幸福为发展根本,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基于文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出发,还应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学旅游品牌意识;注重社会资本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注重社会组织支持,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合作治理模式,强调村民主体地位;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智慧化转型。

    2025年04期 v.44;No.172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

  • 比较视域中的“爱欲”与“情本体”——马尔库塞与李泽厚的人性解放路径

    韦拴喜;闫青;

    正如“爱欲”是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核心要素,“情本体”亦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关键环节。同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爱欲”观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在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致力人的自由解放等方面不谋而合。但与“爱欲”以动物化的情欲本能为内核不同,“情本体”则以主体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生命情感为要义。基于此,相较马尔库塞将人的解放之路更多寄托于审美和艺术活动中造就的感性本能,李泽厚将作为意识自由的情感视为实践自由的“内化”,并认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确立的个体感性与社会理性交融渗透的自由才是真正的人性自由之观点,显然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2025年04期 v.44;No.172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比较视域中的“爱欲”与“情本体”——马尔库塞与李泽厚的人性解放路径

    韦拴喜;闫青;

    正如“爱欲”是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核心要素,“情本体”亦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关键环节。同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爱欲”观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在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致力人的自由解放等方面不谋而合。但与“爱欲”以动物化的情欲本能为内核不同,“情本体”则以主体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生命情感为要义。基于此,相较马尔库塞将人的解放之路更多寄托于审美和艺术活动中造就的感性本能,李泽厚将作为意识自由的情感视为实践自由的“内化”,并认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确立的个体感性与社会理性交融渗透的自由才是真正的人性自由之观点,显然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2025年04期 v.44;No.172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正>学报社科版正式创刊于1999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常设的栏目有: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建筑文化、建筑法学、哲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文学等。其中《建筑文化》栏目为全国高等学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截止目前,学报社科版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维普数据系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数据库等收录。

    2025年04期 v.44;No.172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